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范文(通用6篇)

更新时间:2023-09-17 来源:教学论文 点击:

【www.feic31.com--教学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范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 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竞争程度的加剧,社会各界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已经成为一个人的必备素质。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自然也就承担起了非常重要的教学职能。“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初中教育;

  道德与法治;

  学为中心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要点,促进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阶段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需要做到“学为中心”。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思想和行为偏差,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树立“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总体指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首先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坚持“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坚持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出发,制定符合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的教学思想,而是要从学生出发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对学生建立全面深入的认知,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初中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法律意识等,实现对班级学情的重要把握,然后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其次,教师重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例如,在“让友谊之树长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集体探索性的学习等,让学生分享彼此之音质生活收获、趣味经历、学习成果等,也可以开展一些集体学习活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友谊的伟大之处,树立起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和情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素质。

  二、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初中生年龄偏小,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学习自制力和专注力通常不高,对于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通常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来说,其本身趣味性不强,教师教学时如果刻板的照本宣科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老师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加强对于网络媒体、新媒体等教学工具的应用,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和交流,多让学生获得新奇有趣的学习体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更好发展。例如,在讲到《我敬畏生命》一课时,单纯依靠教师讲解“敬畏生命”的理论知识难免比较平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与“生命”相关的震撼画面或短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生命力的顽强,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在学生受到视觉冲击和情感冲击后,教师在引入课堂上与“敬畏生命”相关的知识内容,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将得到大大改善。此外,还可以充分运用初中生喜爱的趣味化教学方式如游戏、表演等,将理论化的知识通过趣味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三、开展“学为中心”的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法治素质,便于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健康成长和发展,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果的最终落脚点是生活和实践,因此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具体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结合教材理论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促进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统一,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在讲解《生活需要法律》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过哪些与法律相关的事件,反思法律意识的淡薄将造成什么后果,最后法律在事件的解决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践中的所见所想制作成一个典型案例,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分析,以此让初中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学为中心”,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多从学生需求出发,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积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而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情感素质和法治观念,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连常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3)

第2篇: 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地位不容忽视,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比较晦涩、枯燥,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对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积极采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激活策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初中教学;

  道德与政治;

  激活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行为和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容易出现思想行为偏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思想行为和法制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所以是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为了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最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采取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实现更加主动、更加高效的学习。

  一、对课堂导入进行有效设计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很多初中生对其进行直接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单纯进行机械背诵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和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同时,课堂导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重视导入艺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例如,在“情绪的管理”的教学中,学生在平时普遍对个人的情绪管理和控制不忘初心,在学习这类内容时也缺乏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导入活动来实现有效“激趣”,如教师可以将某个人因为不良情绪造成的恶性事件制作成小视频,通过微课的形式导入课堂,这样的形式新颖有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在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导入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将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二、对情感教育进行有效融入

  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有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的投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便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互动交流的桥梁。同时,当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后,学习行为会更加主动,个人在思想、道德、法治方面的素质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完善。对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情感教育方案,以便对学生的情感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在讲解“集体生活成就我”的内容时,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这就需要情感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向学生讲解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班级、国家等集体力量和凝聚力的伟大之处,如发生重大事件如地震、疫情、洪灾时,正是由于国家集体力量的存在,才让灾区个人顺利度过难关,所以个人是要依存和服从集体的。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对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其教学目标最终也是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和生活实践的,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有生活化教学意识,要尽可能的结合教材内容,开发一些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式,实现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效对接,让学生在更多的生活实践中加强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反思和理解,让学生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实现学科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有效发展。例如,在“认识自己”的教学中,可以使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优点、缺陷,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面对自己的素质缺陷该如何完善自我,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四、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丰富

  为了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的支撑,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增加课程知识传授过程的趣味性,从而更好的调动学习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收获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法律为我们护航”的教学中,单纯的法律知识讲解较为枯燥,这是教师可以多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一些法制故事片,让学生在更多的真实案例中学习。如此一来,当学生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威胁时,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和处理问题的良好意识。

  结语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增强道德与法制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为,为了提高其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教师要具备创新教学意识,敢于打破常规,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让课堂教学实现激活、激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课堂互动,最终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兰明惠.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j].甘肃教育,2016(16)

第3篇: 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摘要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道德与法治》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1-0177-01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也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道德与法治》教学得不到教师、学生和家长应有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僵化

  在之前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形式已经十分固定,并且呈现出了十分僵化的趋势,老师进行理论知识和道德要求的讲解时,学生在课堂上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问答式或是老师讲解式接受教育,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之下,学生的想象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激发和调动,机械的记忆过程几乎贯穿于全部的课堂教学时间。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相对较少,学生对于道德与行为之间的许多疑问老师也不能很好地进行解答。由于小学生具有性格活泼的特点,而这种枯燥的教学形式却与小学生性格和学习特点呈现出巨大反差,如果老师不及时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非常容易使小学生失去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热情和兴趣,使小学生逐渐产生学习的抵触情绪。

  (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凸显

  在全新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以往在课堂上的绝对主导地位,而将课堂交给学生,重新对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进行设计,逐渐弱化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影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展学习活动,这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是从实际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情况来看,老师似乎并未受到这些全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仍然按照之前的形式开展教学,并且教学方式缺乏差异性,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导致教学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长期处于这种教学形式之下,学生就会养成过度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逐渐失去自主学习能力,此时老师再想提高教学效率,就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和阻碍。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一)了解学生学习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由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背景不同,因此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应该对这种差异给予重点关注。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全方位的研究和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摸清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为个性化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根据学习内容对教学进行优化设计,设置不同梯度的教学内容,让处于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并且能够通过学习实现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这种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学形式可以将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区别开来,进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二)树立平等教育观,打造開放性课堂

  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条件。但是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课堂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问题把握不到位,与学生之间缺少平等性,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和老师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思维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对于教育质量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老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树立平等教育观念,摒弃之前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思维空间,鼓励学生针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使学生通过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实现理论知识的提高,而且在综合能力方面也能实现质的飞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能力,提高道德和法制意识。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升教学的趣味性

  不管处于哪个学习阶段,对于学生来说,具备较强趣味性的知识,学生学习的时候就会更加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会大大提升。但是相反,如果所学知识过于枯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经常出现畏难情绪,学习效果自然就会受到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该对教学的趣味性加以重视,利用多种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特别是“活动式”、“探索式”等形式,来不断突出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深入学习的欲望,这样在学习的时候学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来学习、体验、感悟,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曹君.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36):142.

  [2]田斌.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1):222.

第4篇: 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现在的新课标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小学思品课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学科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品德知识和规范要求,懂得道德思维方式方法,更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行为,即学会做人,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的社会化,将自然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而《道德与法治》更使人耳目一新,它突出的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通过一年多的教学试验,我明白了《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是以儿童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但使学生在兴趣、愉快中潜移默化的学习知识、培养品质,也给教师注入了更多、更新的活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还未能紧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未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仍有些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家庭,重于“说教”,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甚至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背离的现象,造成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因为学校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但就现状而言并不乐观。学校教育学生,同学之间的小磨擦应文明解决,以理服人,而有些家长则对子女讲,要以牙还牙,不能吃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直接影响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

  (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实际行为的矛盾。道德与法治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必须讲理。但教育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说教的弊病。学生从本性上不能接受“赤裸裸”的教育形式。这就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他们在思想上知道该怎么做,但实际行为却有很大反差。如学生知道乘车要让座的道理,但在实际乘车过程中,有几名学生能真正做到让座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矛盾。这一问题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红灯停,绿灯行”。当小学生在路口碰到红灯时,他是听学校课堂上说的“停”呢?还是随人流“行”呢?不论是“停”还是“行”都对学生是一个疑问,“为什么学校里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社会上人的行为是不一致的?”这些问题,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脱离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的原因,也有学校生活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说到底是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就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生活化问题进行思考与对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丰富学生生活知识,提高其适应与创造生活能力,确立其积极生活态度,形成其健康人格为宗旨,通过教师的组织、参与、指导、帮助,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真正使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确立起健康向上、合理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生活理念,优化其生活过程,提高其生活质量,构建起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高,让小学思品课教学成为回归生活的教学,让小学思品教育成为回归生活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根据本课程的特征,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作为一名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过程中,我针对我班学生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放心。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说:“我长大了,我学习了很多知识,我行的,你就让我做吧。”有的说:“我长大了,我给爸爸、妈妈倒水。”有的说:“我长大了,我给爷爷、奶奶捶背。”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让他们在旁边看着。”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再现生活情景,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儿童的眼光看社会,努力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的多样化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学会把握自己生活的方向,学会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走进生活,认识社会,健康成长。

  学生平日里的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感受可谓丰富多样,如果在课堂上再现学生的生活情景、生活场景,学生肯定会情趣盎然,再次得到与生活的亲密接触、体验、感悟,进一步明确生活中所蕴含的做人的道理。

  (3)走进真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实践生活。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育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作用。

  (4)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展开

  要改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不同题材的主题课程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经过这些年教学的打磨,临沂市探索出以下两种较为有效的教学对策:“历史与文化题材”教学策略和“地理与环境题材”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有关历史与文化题材的内容,都是以某一特定的“散点”事件出现的,选取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以事带史、以人带史,折射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了解我国近代的屈辱史、抗争史以及人类的文明遗产,没有系统完整的历史事件发展脉络。对于历史知识教学,鲁洁教授认为:小学不应过于强调历史的知识点,而应教给孩子“活着的历史”。不应教给学生一个个死板的知识点,而应呈现给学生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赞歌。蕴涵人类经验的历史要成为联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桥梁,让儿童通过对历史与文化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将部分地理题材的内容吸纳其中,地理题材仅涉及了一些简单的地图知识和区域地理内容,大致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小学品德教材中的地理应该是生活的地理,人文的地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依托,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最大限度地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问题探究式学习体验活动的过程。

  题材不同,策略不同,教学的方法就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一周吃透教材,从德育资源库中搜集必用资料,并布置学生预习,引领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主题进行初步探究,提出困惑,教师适当指导探究方法。课中老师根据策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合作、探究、交流的基础上有所“感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或深化认识,提升情感进而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广阔的地理空间。

  (4)触动学生幼小心灵,让良好品德引领生活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新课程,它与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有所不同的是,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课堂上构建一个活动来模拟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因此,在上课前,我都会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每个块面的活动。可以这么说,活动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来说就是它的生命所在,那么在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这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首先活动的主题来源必须使学生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具有实践意义。因为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时那种学习才是有效的。

  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小学思品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老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地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思想难题及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添、改,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资源,科学地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使教学内容与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教材资源,而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为“社会”进入课堂奠定基础。因为老师在实施课程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新课程指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通过生活学会生活,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让品德教学真正地突显出它的有效性。要想真正教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教师就应该多想方法,不断创新,在探索中求进步、促发展、我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是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三者密不可分。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

第5篇: 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1.巧用教材,引领学生叩开生活之门
  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走进学生的生活。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的 “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一旁的小兔贝贝说着: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很显然,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小伙伴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园里各处地点。试着想一想,教学真的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吗?我们都知道,当上这节课的时候,孩子们对厕所等与他们校园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早已知道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体现得充分吗?其实,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还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完整的意思。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如果说图画、照片等呈现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是教材所要表达的显而易见的意思的话,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 像教材中所呈现的那紧闭着的写着“男女”的厕所大门一样,刚入学的孩子知道厕所在哪里固然重要,但一年级的新生会上厕所吗?有谁推开那扇门指导他们会用、用好厕所里的设施呢? 这就是一个盲区——学生生活中急需指导与关心的关键所在。当我们“推开那扇门”,进入孩子们的天地时,会发现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在那里有很好的体现。
  2.关注细节,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又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一般来说,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他们的观察总会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他们会越来越多的观察到细节和变化,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要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生活开始。“留心处处皆学问”,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角度往往会对身边的现象“熟视无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点点滴滴入手,帮助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展开。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容易忽视细节。而细微的生活细节正是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展开的“生长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不放过生活细节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还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观察总会遵循一定的角度,这样又容易造成主观观察与现实生活的落差。因此,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全面地观察、带着思考的观察是良好的对生活观察习惯的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交流,不断丰富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如教学二年级《秋天在哪里》的找秋天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变化感受秋天,学生从学校里的树叶变黄了、天气凉了……进而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稻子成熟了;水果多了;农民忙绿了;螃蟹肥了;蛐蛐唱歌了;秋风伴奏了……这样的交流展开后,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细节展开观察,学生对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的感受也随之加深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良好的养成。
  3.揪住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内在的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老师切忌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这使他们对思品学习产生怀疑。因此,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标准。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时,就碰到这样一道讨论题:在你的生活小区里遇到陌生人向你问路,而无论你怎样说他都不懂,那你应该怎么办?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维、道德观念、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接着让他们进行探讨、辩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达到知行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思品课程的重要作用。

第6篇: 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会提升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去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这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思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也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总体上难度系数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参与到其中就能够对知识进行总结,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还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跳出以前的漩涡。[1]
  2.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就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2]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探究欲望,才能不断地产生对学习的新鲜感,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留白在最近几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并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的内容,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时间,以此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性认识,提升探究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此种教学设计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突出特定的思维和习惯,找出更加科学的答案,由此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3]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现代化教育理念当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位置明确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此成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思想,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增加交流和互动,适当进行角色的互换。其次,适合进度和方向,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使用多种方式营造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若是学生的兴趣点比较低,教师就需要究其原因,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更多的了解和反应,明确地摆正教师自己的位置,改变沉闷的课堂环境,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4]在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重新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地革新教学思维,由此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学对策。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对整个教学的环境和教学的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进步。在此形式之下,面对教学的内容,面对教学的环境以及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综合研究各类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学习要素,做好教学的准备和设计,由此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够更好地教授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吴宁.校企合作背景下思政课道德与法治一体化教学的方向与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15(8).
  [2]王烨,阳叶青.从道德与法律关系看社会治理[J].人民论坛,2014(35).
  [3]王秋波.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山海经(故事),2016(12).
  [4]张翠梅.公民德性的三维建构与法治秩序生成[J].学术交流,2014(11).
  [5]王智慧.“法治中国”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问题探析[J].文教资料,2015(25).

本文来源:http://www.feic31.com/mianfeilunwen/179699.html

为您推荐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汇编三篇】

论文,古典文学中意为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现多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汇编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2-22 11:58:45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题目  

语法讲解教案宾语补足语人教版高三英语下册教学论文精选10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法讲解教案宾语补足语人教版高三英语下册教学论文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11-21 11:28:18  

语法讲解教案宾语补足语人教版高三英语下册教学论文精选十篇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法讲解教案宾语补足语人教版高三英语下册教学论文精选十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1-19 03:31:31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范文(通用7篇)

数学[英语:mathematics,源自古希腊语μθημα(máthēma);经常被缩写为math或maths],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范文(通用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3-09-28 00:59:56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优质(通用3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优质(通用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09-25 16: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