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五篇

更新时间:2022-01-14 来源:导游词 点击:

【www.feic31.com--导游词】

  实行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可以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导游工作的管理提供有力的法律手段,可以保证和提高我国导游员队伍的素质,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导游服务。下面是小编搜集的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五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

  到西安游览时,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独特标志,古人曾留下“驱山晚照光明显,雁塔晨钟在城南”的诗句。作为关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耸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距市中心约4公里,是我国的佛教名塔之一。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无漏寺,到了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追念死去的母亲长孙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长安晋昌坊建造寺院,敕赐“慈恩”。它北面正对大明宫含元殿,占地26570平方米,周边风景优美,为唐都长安宏伟、壮观之佛教寺院。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慈恩寺和大雁塔游览一番。

  【慈恩寺—石狮子—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楼】

  各位游客,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具有其他寺院望尘莫及的显赫地位和宏大规模。这座寺院当年由13座庭院组成,面积达34O亩,是现在寺院面积的7倍。其建筑富丽堂皇,装饰华丽富贵。慈恩寺现有面积32314平方米,约合48.5亩。

  我们先来看寺院山门前这对威武的石狮子。说来也怪,一般外域传入我国的东西,总是先传入实物,而后才有根据实物创作的艺术品。而狮子落户我国,却例外地先传人狮子石刻艺术品,而后才有真狮子的出现。大家知道狮子是在东汉年间由波斯引入我国的,石狮子则是与佛教同时在两汉之际已自印度传入我国。狮子有护法避邪的作用,佛教认为“佛为人中狮子”,所以佛台前常刻有狮子,称护法狮子。慈恩寺大门口,有4尊石狮对称地雄踞左右,里边靠近大门的两尊,不清楚雕造于何年何时。东侧是雄狮,在戏弄脚下绣球。

  西侧是雌狮,脚边有一对小狮,称为母子狮。看来这些狮子也按照人们的习惯,以男左女右的序列摆放了。靠外边的两尊狮子,东侧一尊是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雕造,西侧一尊是民国19年(公元1930年)雕造。这两对石狮高度在1.7米以上,每尊重量至少也在250公斤以上。奇怪的是这两尊八面威风石制实心的庞然大物,即使用手轻轻地拍打,也会发出似铜非钢的金属声,清脆悦耳,十分动听。各位游客,您能猜出这是什么原因吗?

  走进寺院是两座小楼,东边是钟楼,里边悬挂有明代嘉靖年间铸造的一口铁钟,重15吨。考\试大\西边是鼓楼,楼里存有一面大鼓。长久以来,人们都把“雁塔晨钟’作为关中八景之一,广为流传。但以往人们都以为“雁塔晨钟”是指西安小雁塔的钟,其实此景指的是大雁塔,因为大雁塔这口钟重3万斤,是在大慈恩寺内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铸造的,比小雁塔那口钟搬入寺内的时间早100多年,上面还铸有“雁塔晨钟”铭文。

  众所周知,一般寺庙都有大雄宝殿,慈恩寺也一样。它的大雄宝殿位于寺院中心高台上,初建于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至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曾予大修。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释迎牟尼三身像。中间的叫法身像,西边的叫报身像,东边的叫应身像。释迎牟尼为佛教始祖,原是古印度迎毗罗卫国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孔子同时代。三身佛东侧立有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迎叶;西侧立有其堂弟阿难,他待从释迦牟尼25年,也是十大弟子之一。两侧是十八罗汉和玄奘塑像。

  大雄宝殿后是藏经楼,存有《藏文大藏经》等重要经典。楼下是讲堂,为佛教徒讲经说法之处,供奉阿弥陀佛铜像一尊,高1米多。殿内珍藏玄奘亲手供奉的佛座一件,还有唐代青响石四大天王像座一块。此石为蓝田玉山所产青石,敲之锵锵有声,清脆悦耳。

  【大雁塔得名来历—玄奘与寺塔—大雁塔建筑及文物】

  各位游客,我们走出藏经楼,就能看到壮观雄伟的大雁塔。看到这座唐代建筑,你们一定会又感叹又好奇吧?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此塔为何要以大雁命名呢?

  按照印度佛教传说,当初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两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有一天,正是菩萨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却买不到肉下饭。这时天空中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望着雁群自言自语:“今日增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这是什么日子。”话音未落,领头的大雁便折翅坠地。于是全寺和尚大惊失色,认为这定是菩萨显灵。他们就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并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称大雁塔。

  到了大雁塔,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慈恩寺内的任住持方丈。相传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名高僧玄奘大师为安置他从西域带回来的经书、佛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当年三月动工,玄奘亲自监造,一年建成。

  各位游客,大家一定看过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及据此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那么《西游记》里的唐僧是否就是唐代这位著名和尚玄奘呢?玄奘法师俗姓陈,13岁在洛阳出家为增,勤奋好学,在国内各地访师问学后,决意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探索佛教的精蕴。玄奘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穿越上天飞鸟、下无走兽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学成后返回长安,历时17年,行程5万公里,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回佛经657部,并在印度获得极高地位,备受尊崇。

  回国后,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学高僧,组成规模空前的佛经译物场,并亲自任译主。翻译的佛经无论从质量或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人,开创了我国翻译史上的新时期,共译著佛经75部1335卷,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考试\大\应该说《西游记》是以唐代玄类西出取经为背景而写成的,但故事里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个经过艺术化的文学作品里的人物。考试大编辑整理

  各位游客,大雁塔在建时高60米,5层,砖表土心,光盘梯。后塔心砖缝草木丛生,渐趋颓废。经武则天长安年间、唐玄宗天宝年间、后唐长兴年间几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长高了4.5米,还加了两层。底层每边长25米,基座为方形,边长45米至48米,每层四面均有券门,塔内装有楼梯。塔底层门楣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尤其是西门楣的释迦牟尼佛说法图,上刻当时废殿建筑的图,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是研究后代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

  塔南门东西两侧的砖龛内镶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两碑都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国家保护的珍贵书法原刻,是研究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完全可以这样说,这座仿木结构的楼阁式方形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是我国佛教建筑中的杰作。

  游客们,大雁塔自建成至今,历代名人都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句。杜甫有‘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的赞语,岑参有“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的名句。诗人气势磅礴的描写与富于哲理的感叹,常常在人们登塔时引起共鸣。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二)

  咸阳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距省会西安25公里。全市辖2区10县1个县级市,总面积10196平方公里,总人口500万,市区非农业人口53万。

  咸阳历史文化悠久,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都咸阳。咸阳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咸阳还是汉、晋、隋、唐等12个王朝的京畿重地,古丝绸之路的站,素以"秦都、帝陵、明城"闻名于世。

  咸阳地理位置优越,咸阳自古为交通要冲。古时,咸阳北有关中通往河西走廊的泾河谷地;南扼渭水漕挽天下;西通陇西;东处泾渭交汇地带。现在,咸阳位于亚欧大陆桥中部及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中部,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西北地区的空港城市,具有承东启西的经济地理位置。

  咸阳交通便捷,咸阳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距市区9公里的航空枢纽-咸阳国际机场已开辟了国内外60多条航线,年旅客吞吐量1000多万人次;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横穿东西,西安至平凉的铁路即将动工兴建;公路纵横交错,西安至榆林、西安至宝鸡、福州至银川的高速公路和312、310、210国道横穿全市。市区公交车、出租车服务文明周到,非常便利。

  咸阳是陕西重要的旅游城市,是著名的中国金字塔之都,目前已发现帝王陵墓27座,其中 4A级景区、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乾陵,是世界上一一座两朝皇帝、一对夫妻的合葬墓,乾陵东边西望,像一位女性的躯体仰卧大地,北峰为头,南二峰为胸,人们常说它是女皇武则天的绝妙象征。乾陵司马道两侧的大型石刻华表、翼马、驼鸟、翁仲、六十一蕃臣像、无字碑和述圣纪碑等是乾陵石刻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唐王朝高度发展的封建文化和石刻艺术。

  "南方才子北方将,咸阳塬上埋皇上"。在浩如烟海的五陵原上,东西一字排开,星罗棋布地屹立着9座俨如金字塔般气势恢宏的汉代帝王陵墓。西汉十一位皇帝中的九位埋葬在这里。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百里汉文化旅游长廊。4A级景区、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是汉陵中规模的一座,著名战将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是我国迄今发现早、保存完整,具有艺术价值的大型石刻群,被视为人类艺术之瑰宝。

  汉景帝刘启的阳陵已发现90多座从葬坑,出土文物4万多件,其中断臂裸俑被称为"东方维纳斯",汉阳陵是世界上座全地下遗址博物馆;是世界上座将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完美结合的博物馆;是中国座真实展示现场发掘过程和文物遗存的博物馆;是中国座让游客零距离、多角度观赏文物遗存的博物馆。

  3A级景区、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开创了中国古代皇家墓葬依山为陵的先河,是世界上的皇家陵园。被誉为"天下名陵"。昭陵碑林是中国三大碑林之一,共收集昭陵六骏碑、唐太宗像碑、昭陵图碑等,具有很高的价值。

  咸阳不仅历史文化悠久,而且自然景色秀美,山水风光旖旎。位于旬邑县的石门山森林公园,林木参天,流水潺潺。礼泉关中香湖水面广阔、景色宜人,与乾陵、昭陵遥相辉映,相互衬托,是关中地区美的水上乐园。淳化仲山、永寿翠屏山、泾阳张家山也是省内外游客休闲娱乐的喜爱之地。

  咸阳是中国文化之都,地域文化积淀深厚。昭陵的70余通书法名碑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宝库;昭陵六骏被称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被列为国宝的茂陵石刻,以其造型简洁粗犷,创意大胆新颖,刻功精准细腻征服了无数专家和游客。后稷教稼台犹如写在大地上的中华农业史书,记载了炎黄民族发展农业远在世界各国之先的光荣历史。

  咸阳宗教文化影响深远,彬县大佛寺主尊大佛高20米,为陕西大佛。咸阳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三原孟店周家大院、旬邑唐家庄园民俗风格独特,砖雕、石雕、木雕巧夺天工。民间剪纸、刺绣、编织以及踩高跷、皮影戏、牛拉鼓等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为我市开发文化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三)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耸于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这座古塔在宋代曾经重修,金、明两代又予以修茸。现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宝塔底层壁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内有阶梯,可缘梯登临塔顶。

  明清之际,均称这座塔为 “古塔”。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和总后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成为无数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向往的地方,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标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宝塔”之称,古老的“嘉岭山”之名也被 “宝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宝塔被公布为陕西省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明以来,宝塔历经35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到全国解放时,已是弹痕累累,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古塔也获得新生。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于1959年和1984年两次拨出专款,对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

  替换了塔体风蚀残砖,填补了弹洞,装设了楼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装了避雷针,在塔身檐角上环饰了彩灯。1996年国庆期间,我们拆卸了所有彩灯,在宝塔周围及塔顶层重新安装泛光灯;2001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宝塔山实施了“点亮”工程,将宝塔和山体按照主题美观的要求安装了各种灯饰,每天晚上开灯2小时,便宝塔山光芒四射。从远处看,金碧辉煌,塔影亭立,景色蔚为壮观。当然,您可以登上这巍巍的宝塔,延安全城将尽收眼底,大可领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滋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钟亭。在这个钟亭里悬挂的钟是明代的铁制洪钟,为明朝崇侦元年(1628年)铸造。该钟高150厘米,直径160厘米。钟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合一的标志。

  这口钟原置于对面的太和山道观,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保安部把它移到这里,作为报警之用。铁钟音质清宏,余声久绕,可传方圆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飞机轰炸延安时,这口钟发出报警的钟声,日机将延安炸成一片废墟,而它却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岿然屹立于宝塔山崖,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全国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复文物遗址中,就将这口铁钟悬挂于原址,供游人参观。

  大家向东边看!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台,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就在嘉岭山的峰修筑此台。此台建于峰,到了夜间,星辰逼临,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摘星楼。原楼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楼周围有一古城寨遗址, 至今仍有残缺的城垣和地洞,为当年指挥作战的工事与堡垒。

  沿摘星楼往下,向西延伸的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过南门与凤凰山的城墙相连。(南门的位置在现在育才小学附近,现在人们仍称“南门坡” 现建材公司、凤凰税务所一带仍存有石砌城墙残垣。)

  摘星楼的北面,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平台,这就是东岳庙的遗址。东岳庙始建于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延安知府王彦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来,直至民国初年,东岳庙在延安周围很有名气,在佛教界也颇具影响。每年四月二十八日为庙会,据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绍,20世纪20年代,宝塔山的庙会(东岳庙和鬼王庙)还相当兴盛。由于遭到历次战争的破坏,特别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延安后,东岳庙及宝塔山上的其他建筑物全部被毁。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今延安)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现 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自然,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初为范仲淹所修。范公镇守延州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明弘治年 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遍,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迹。此碑先立于书院遗址外,碑身已断为两截,文字也有所剥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见。

  在烽火台下,距烽火台高约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该井是范仲淹驻守延州时,特别为嘉岭山的守军供水而修凿的,后人称为范公井。井口呈椭圆形,井深24米,四周以块石围砌。虽历时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为延安市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宝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观——摩崖石刻。该处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该石刻高6~7米,长260米,上面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其中著名的是范仲淹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岭”是指山脉。每字高3.68米,宽3.37米。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凿,后被涂成红色(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约50米处,还刻有 “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说的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贵。还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将入相”、“先忧后乐”、“重岗叠翠”、“云生幽外”、“嘉岭胜境称”、“泰山北斗”、“一韩一范”等刻字。摩崖石刻还包括近代伟人名人手迹百余幅,供游人欣赏品味。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 (989-1052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先世为彬州(今陕西彬县)人,后徙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040年,宋王朝任命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自请到延州,抵延州后,开始对延州地区的城防进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对嘉岭山的整修。当时,范仲淹把嘉岭山作为守备延州的重要阵地和指挥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绍的望寇台、烽火台、范公井等就是其遗迹。范仲淹抵达延州后,励精图治,竭力医治战争的创伤,使得延州一线军心、民心大为振奋,实力也得到加强。于是夏人相诫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

  范仲淹在延州戍边只有近一年时间,但其建树颇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选贤任能,并在军事、政事繁忙之际,注重教育,兴建书院,实在难能可贵,无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称号。他的《岳阳楼记》至今仍为散文之杰作,特别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可谓众口皆碑。这句名言,不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他崇高精神的体现。后人曾于延安东关(现电业局地带)建 “韩范二祠”来纪念他和韩琦。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四)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脚下的这条道路就是秦直道。它远不能和宽阔平坦的现代高速公路相比,但它却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早的高速公路,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榆林境内确定的秦直道遗址在榆林牛家梁、靖边小河、定边白马崾崄均有发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为了维护安定统一的政治局面,加强中央政府对北部边防的控制和联系,坚决抵御匈奴势力南侵,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命大将蒙恬主持修建了直道。直道只有一条,由咸阳北云阳县,即今陕西省淳化县北的林光宫首途,进入甘泉山,北行至子午岭上,循主脉北行,到定边县南,再由此向东北行,进入鄂尔多斯草原,过乌审旗北,经东胜县西南,在昭君坟附近渡过黄河,到达包头市西南秦九原郡治所。一半路程修筑在山头岭上,一半路程修筑在草原平地。

  据说登上1800 米的子午岭,站在秦直道点,可看到直道如一条巨蟒飞架在群山中。因所修道路北口与南口大体相对,所以有 “直道”之名称。直道全长1800 里(约合现在的700公里),基本宽度30米,宽处达60 米,是集结调动和运输粮食等物资用的车马超级专用道路。在2000多年前,在没有任何先进工具的情况下,动用40万人力,遇山劈山,逢石凿道,临沟填谷,工程是何等的浩大艰巨!秦始皇不恤民力,但他确实创造了世界公路工程的奇迹。秦直道堪与万里长城相媲美,是中华民族的杰作之一。

  秦直道的修建总共用了多长时间,学界历来有争议。一种说法是到公元前210年,仅用了两年半时间,秦始皇死后的辌 车就是由直道回到咸阳的。一种说法是到公元前207年,用了5年时间。其中前两年多为期工程,主体工程完成已可使用;后两年多则为第二期工程,修缮之后,直道才完全竣工。这是由于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出巡天下时,原本有从新开辟的河南地南返咸阳并检查直道工程进展情况的打算,但东游途中暴崩沙丘,实为始料未及。二世为避天下疑端,选择初具规模的直道南归,确为当时具体情势所迫。大约是亲历直道后,颇受其中颠簸之苫,秦二世日后才有了续修直道的举措。

  有关秦直道的历史记载早见于 《史记》,但司马迁虽然明确记载了秦直道的起止地点和里程,却未提及云阳与九原之间任何其他的具体经由地点,这就为后人留下了一桩千古遗案,经过20多年历史地理学者和考古学者的多次实地考察,秦直道的具体走向和经由路线才基本清楚,与此同时,在秦直道上发现多处兵站、驿馆、烽火台等遗迹。而在一些秦汉遗迹中,都有砖瓦等用于宫殿建筑的材料,说明在原来的秦直道上有宫殿建筑物存在,这些宫殿每隔30公里就有一个,由此推算,在整个秦直道上应该有26座宫殿。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孝文帝刘恒是早驱车于直道的汉帝,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止一次奔驰于直道,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曾率18万骑兵浩浩荡荡沿直道北巡。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率十万唐军取直道北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秦直道对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秦直道是秦始皇为抵御匈奴南侵而修筑的,所以和秦长城一样,同样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防工程。直道与长城,加强了秦都咸阳所在的京畿关中与北方河套地区的联系,使得匈奴不敢轻易南下侵犯。秦朝灭亡以后,直道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汉时期不仅积极利用秦时所修直道防御匈奴南犯,而且对于直道的维护也曾有所加强。

  据史载,当时在北地郡新增了直路县和除道县,分别设在子午龄段直道的南北两端,显然是为了加强对直道的控制。唐朝建都于长安,强大的突厥族频繁南侵关中,在反击突厥的斗争中,直道成为联系北边诸军要镇的便捷之路。唐代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西北地区的交通格局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直道仍在沟通陕、甘、宁、内蒙古诸省区的经济交流方面发挥着作用。一直到了近代,直道仍旧是一条通途,清朝初年才渐趋湮塞。看来,秦直道的荒废也仅是近几百年的事。

  经过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秦直道绝大部分路面或被冲毁,或湮没于林莽和草原沙丘之中,只有少数路段至今仍在使用。如今,部分完整的秦直道已被列入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之所以能够保留至今,还要归功于历朝历代对它的开发与利用。秦直道是世界上早、长、宽的超级车马路,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因它而自豪!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导游词(五)

  红石峡是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胜景,不仅有着优美的边塞风光,更因它是一处大型摩崖石刻群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塞上碑林”。它同时又是中共陕北党的重要革命活动地点之一。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申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3月27日,江泽民同志饶有兴趣地游览了红石峡。

  红石峡东西两壁对峙,鬼斧神工,峭拔如削,榆溪河水势湍急,穿峡直达榆林城西。因为此地山皆红石,故而得名红石峡。又因山势雄伟,峡峰高耸,亦被称为雄石峡。大家面前的这个俊秀的门楼,其门洞上额镌刻着 “红石峡”三个字,它是我国著名美术家、教育家王森然先生89岁时的墨宝。王森然先生早年曾在榆林中学执教,是刘志丹烈士的导师。此门楼是红荷峡的入口处,请大家随我进去。

  站在这里,方圆不是很大的峡谷内,亭台楼谢,叠石悬崖,石室古桥,洞壑清泉,尽收眼底,我们也已置身于绝妙的艺术画廊了。这边东崖高12米,长250米;对面西崖高18米,长248米。两壁双峰对峙,依壁凿石成窟,史载有明代所创石窟叫窟,窟内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题记等,“”中遭受严重破坏。现存大小石窟33处,大多分布在东崖,西崖仅有5窟,部分窟以隧道连通。

  红石峡东西两壁除石窟外,还在石窟间、殿壁、石崖上就石摹刻,题匾相连,布满东西两壁,琳琅满目,几无空隙。原有摩崖石刻160多幅,由于自然风蚀及人为破坏,现仅存大小题刻120余幅,其中东崖85幅,多为明清以来官吏儒士文人所题。题刻笔力雄健遒劲,诸家书法并存,真、草、隶、篆俱全,还有难得的满文题刻,笔法各异,镶刻有别。字大者丈余,小者不及寸。形制以横幅为主,兼有楹联、条屏。石刻有题诗、纪功、纪游、题咏等,内容多抒发爱国豪情,赞誉秀美山川。红石峡实为一大书法艺术宝库,历来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叹为观止。

  我们沿东壁坡路下行。东壁原建有红山寺,寺内有隧道可通“天门”、 “地门”。从“天门”登峡顶,中有翠然阁,“地门”即临榆溪河谷。据石窟内1487年碑刻 《创建石佛殿记》记载,红石峡早开凿至少可追溯到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明成化年间维修后,改为雄山寺。到清康熙年间又重修,更名镇远寺。现在寺庙石窟大多为明成化年间至嘉靖间开凿修建的。1673年,因洪水冲毁翠然阁而重建,复称“雄山寺”。后经多次维修。解放后,红石峡得到人民政府的度重视和关心,曾多次加固修复。

  经过我的介绍,想必大家对红石峡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识,下面,我们就一同来欣赏红石峡的书法艺术和石窟风我会将其中的重点向大家作详细的讲解。

  “河山千古”为田玉广、王守基在游览雄山寺时所题。玉厂为贵州人,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任延绥镇总兵。王守基为山东人,任延绥镇守营郡司,后成为田玉广的副将该题刻赞美雄秀山河永存,寓意联防守边、精诚团结之情永垂青史。

  “功在名山”为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李棠所书。李棠,14岁时在榆林考中秀才,18岁赴长安中了举人。民国年,出任陕西靖边县县长,在执事三年期间,深受百姓爱戴,百姓称颂其 “两袖清风,廉洁奉公”。1899年,书写 “功在名山”,赞誉刘宗周、高折五两位老先生德高望重、业绩昭著。

  “大漠金汤”为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延绥总兵龙得胜所题。题词寓意红石峡关雄地险,坚不可摧。

  “力挽狂澜”,这块石刻为1924年4月榆林中学丁级班学生毕业题刻纪念。当时正处于大革命时期,李子洲同志担负着在陕北点燃革命火种的重任来到榆林中学执教,他提议题刻“力揽狂澜”于红石峡,全班同学通过后,校长杜斌丞推荐教务主任崔焕九书写。题词显示了革命青年立志挽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凌云壮志。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东壁上的个石窟——圣母殿,它的门楣上刻有 “地祗”二字,窟顶刻八卦图。传说故事中,把天比做父亲,把地比做母亲,殿内供奉的三尊神像被称做三霄圣母,她们是由中国上古传说中创造了人类的女姆娲娘娘演变成的。此神可以保平安、吉祥,并主管婚姻、子嗣。相传明成化年间,延绥总兵陈辉年过四十仍膝下无子,有一年三月十六 日,他携妻来到圣母殿跪拜求子,并立 “子嗣牌”,捐资金装圣母,粉饰庙殿,大兴土木,扩建雄山寺。次年,陈总兵果然喜得贵子。从此以后,每年的三月十六日便成为雄山寺的庙会期,其间香火不断。

  第二个石窟是 “三教殿”,供奉的是佛、道、儒的三位始祖释迦牟尼、老子、孔子。有人会纳闷,这三人怎公会和平共处呢?因为谁都知道,儒、道两教历来水火不容。但在繁荣昌盛的唐代,道教的“无为而治”思想很适合于历代的拨乱反正,儒教的“仁”、“礼”之风及 “君子”之态有利于和平年代 的发展,佛教的轮回说、因果说则又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心态。唐太宗时期,为了扼制外来宗教产生的巨大影响,把道教定为国教。尊奉李聘为教主。可是唐代君臣醉心佛学,尊的虽然是道教,实际上却心向佛教,于是献出现了佛、道、儒三教鼎立的局面。宋元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国家四分五裂,理学家认为各民族应该和谐统一,不分彼此。一些人主张将佛、道、儒三教合一,以示宗教信仰大融合,从此以后,中华大地上才出现了三教殿。

  这是一座石牌楼,其上书 “榆阳胜景”四个字,为2004年依照原样修复而成。1872年,榆林总兵刘厚基出边征伐途经雄山寺,见其破败不堪,人难行走,为使胜境重现昔日光辉,便捐资修葺,拓宽道路,筑堤植柳。岂料第二年夏,洪水泛滥,石岩崩塌,道路坠毁。刘公又捐资开山凿道,直达洞门,游人探幽寻胜始能自由徘徊,并在河滩栽种杨柳,在此处建造牌楼一座,并刻书以壮观瞻。同年秋,寺下堤防又为洪水所淹,树木无存。刘公再消岩筑堤,并请陕甘总督左宗棠邮寄“榆溪胜境”四字和“白云初晴如月之曙,黄唐在独与古为新”楹联,嵌刻于崖壁。经刘公三次修筑,雄石峡这一名冠塞上的风景名胜才得以保存。

  “威震九边”为一品顶戴抚陕使者叶伯英巡视榆林时所题。1888年,英军冲破清廷边防侵人,朝野上下一片恐慌。第二年,朝廷派出多名官员巡视各边,叶伯英奉命巡视的就是九边 (辽东、宣化、大同、宁夏、甘肃、蓟镇、太原、固原、延绥)重镇之一的延绥 (即榆林)。当看到榆林军事力量雄厚,戒备森严时,挥笔书写 “威震九边”赞誉红石峡关隘险要,军事威严,声名震撼北域边疆全线。

  “汉蒙一家”是1913年10月陕西观察使者崔云松等游红石峡时所题。蒙汉民族在历史上长期纷争不休,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民国初年,民族统一,题词意指蒙汉人民和睦共处,情同一家。

  “还我河山”,这两幅百刻均出自抗日爱国将领马占山之手。马占山,吉林怀德县人,原任东北边防军骑兵师师长和黑河警备司令。1937年,在他驻防府谷时,曾在榆林设东北挺进军驻榆办事处,其间常来榆小住。1941年冬,马占山将军陪同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将军来红石峡赴朱绥光宴请,看到祖国山河破碎,不禁感慨万千,遂题写 “还我河山”,表达了他驱逐日寇、统一祖国的宏伟大志。

  在我们抬眼看到的那个凌空修建的阁楼便是翠然阁,晚清时又称 “凌云阁”。历代文人雅士在这里把酒临风,品茗赏酒,即席赋诗,别有情趣。经翠然阁出天门达崖顶,崖顶原建有罗汉殿,清末时坍毁。翠然阁曾是中共陕北党的重要革命活动地点之一。1928年5月,中共榆林县委在此召开了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次年8月,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又在此召 开,白明善、刘澜涛、贾拓夫、刘志丹等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陕北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个石窟叫慈仁殿,窟顶浮雕八卦及龙、风、牛、马、羊、鹿、狗、鸡、花草等藻井,图案清晰,充分显示了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交融的特色。

  我们将要经过的这几个石窟有通道相连,其下有一条涓涓流淌的渠水,它叫 “广泽渠”,出 “地门”就会看到。1473 年,延绥镇治所由绥德迁至榆林,巡抚余子俊为改善百姓生活,安定驻边军心,亲率将士在红石峡半山腰开凿渠水以利灌溉。明万历年间重修,清时扩修。清光绪六年 (1880年),开凿普渡桥涵洞石壕建成东西二渠,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改建。渠全长1000 余米,其中五分之一于石壁中穿凿而过,其工程之浩大,修建之艰辛,在榆林水利工程史上实属罕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到现在,它依然灌溉着城郊16个行政村的一万亩出地。2001年,央视《东方时空》栏目组来此拍摄 《大漠红峡》,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介绍了广泽渠。

  过普渡桥,来到西崖下。西崖石窟毁坏严重,摩崖题刻幅面较大,剥蚀较重。

  “中外一统”是康熙年间御史三朝林天擎所题。题词慨叹汉族与少数民族同为华夏民族,理当和平共处、一统河山。

  “天成雄秀”,是红石峡一的一块满文题刻,清乾隆年间由榆林知府白德明题写。题词赞美红石峡两岸风光绮丽,景色宜人。

  通过以上参观,我们看到,红石峡确为一处集摩崖题刻、石窟古刹、水利枢纽、军事要塞为一体的游览胜地。随着榆林文化大市的建设、榆林旅游业的发展,红石峡将以更美的面貌、更优质的服务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朋友!

本文来源:http://www.feic31.com/shiyongwendang/155758.html

为您推荐

日月潭导游词二年级100字精选五篇

介绍,拼音:jièshào,意思是从中沟通使双方相识或发生联系;引入、推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日月潭导游词二年级100字精选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1-05 10:28:26   日月潭导游词二年级100字作业帮   日月潭导游词二年级150字  

日月潭导游词二年级50字范文四篇

日月潭国家风景区(SunMoonLakeNationalScenicArea),古称水连沙,位于中国台湾南投县鱼池乡,常态面积7 93平方公里,满水位8 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27米,湖面海拔748米,始建于1918年,是台湾最大的天然湖泊、省定风景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日月潭导游词二年级50字范文四篇

2023-12-27 13:25:52   日月潭导游词二年级100字   二年级日月潭导游解说词30字  

天山天池导游词【3篇】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山天池导游词【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12-26 13:35:47   天山天池导游词讲解   天山天池导游词讲解800  

欢迎词导游词优美开头集合6篇

在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正确指导下,在各部门经理的充分配合和全体同仁的全力支持下,财务部以提高企业效率为核心,以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并注重维护组织架构和规范操作,全面落实夯实基础,注重好句子,时时刻刻触动人心。编辑的工作总结家?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欢迎词导游词优美开头集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

2023-12-13 10:17:45   欢迎词导游词优美开头50   欢迎词导游词优美开头诗句  

有特色的导游词开场白(合集六篇)

开场白,读音为kāichǎngbái,汉语词语,意思是演出或其他开场时引入本题的道白,比喻文章、介绍或讲话等开始的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特色的导游词开场白(合集六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12-13 10:17:40   优秀的导游词开场白   有创意的导游词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