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十六字方针 ,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更新时间:2021-04-16 来源:员工思想 点击:

【www.feic31.com--员工思想】

  “坚持政治建警、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从严治警,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

  5月7日至8日,全国公安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激励着全国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更好肩负使命、继续奋勇前行。

  “政治建警”“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从严治警”,习近平这短短16个字言简意深、重若千钧,为新时代公安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央视网特此梳理,与大家一起学习。

  习近平十六字方针 为新时代公安工作定调!

  政治建警

  要从政治上建设和掌握公安机关,引导全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要教育全警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按照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选好配强各级公安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各级公安机关要完善对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等情况的督促检查、问效问责机制,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得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改革强警

  要推行扁平化管理,把机关做精、把警种做优、把基层做强、把基础做实,加快构建职能科学、事权清晰、指挥顺畅、运行高效的公安机关机构职能体系。

  要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导向,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升基层战斗力。要深化同机构改革配套的相关政策制度改革,优化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力量资源配置,加强机构人员职能整合、业务工作融合、机制流程衔接。

  要推出更多更高质量的服务举措,着力解决好群众办事难、办事慢、来回跑、不方便等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

  科技兴警

  要坚持打防结合、整体防控,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要把大数据作为推动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大引擎、培育战斗力生成新的增长点,全面助推公安工作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从严治警

  要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着力锻造一支有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的公安铁军。

  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育警铸魂、固本培元的战略工程常抓不懈,坚持严在平时、管在日常,使全警真正养成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的高度自觉。

  对违纪违法问题,要始终保持“零容忍”,不管是“老虎”还是“苍蝇”,无论是黑恶势力等违法犯罪的“保护伞”还是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都要依纪依法严肃查处。

  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基本特征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人民性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立场和价值取向,是这一思想的精髓、灵魂、核心、主线,居于基础性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部副主任李春华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体现、依据以及正确认识新时代人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新时代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着力点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的特征。

  李春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部副主任

  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是提出并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以及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其中。党的十九大之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学习这一思想时我们会发现,人民这个关键词和主题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处处闪烁着人民性光辉的思想。

  人民这个词,是马克思主义的标识,是中国共产党的标志。也就是说,当我们一说到马克思主义,一说到中国共产党的时候,就会想到人民这个词,就会想到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党,是为人民幸福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伟大飞跃,所以,它既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因而具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鲜明特征。其中,人民性就是最基本的特征。我们会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经常使用的词汇有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获得感等,这些也是他最关心的话题。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要时刻不忘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他提出,人民是阅卷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可见,人民性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立场和价值取向,是这一理论的精髓、灵魂、核心、主线,居于基础性地位。

  那么,如何正确理解这一特征,尤其是在实践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和原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党员干部对人民性这一概念仍然存在模糊的认识。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容易被化为一个口号,在实际工作中出现错误或偏差。因此,理解好人民性这一特征,无论对于从理论上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是在实践中贯彻和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主要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归纳起来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如何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体现

  首先,我们要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主要内容,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有一个整体把握。那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人民性是其核心和基础?我把它概括为六个方面,即人民情怀、人民立场、人民主体、人民幸福、人民力量、人民检验。

  (一)人民情怀:亲民、爱民、为民的情怀

  情怀,是人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感情。一个人可以有情怀有温度,一种思想也可以有情怀有温度。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会感受到一种温暖之情、关怀之情、爱戴之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水乳交融的鱼水深情的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基层考察调研,足迹踏遍中国大江南北,深入干部群众之中,问寒问暖,亲切交谈。他心中时刻牵挂着广大人民群众,他多次表示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党的十九大报告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告共3万多字,人民二字出现了200多次。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仅4000多字,就有84次提到了人民。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深厚情感,让许多外国媒体深为感慨,“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明白人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这样才能制定正确的、有利于人民的政策,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对人民充满挚爱和深情,心系人民,牵挂人民,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感受着人民的感受,快乐着人民的快乐,幸福着人民的幸福,同样,也忧愁着人民的忧愁,把人民疾苦时刻放在心上,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苦、共患难。

  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敢于为民担当,把解决人民疾苦作为自己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这种亲民、爱民、为民的情怀,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

  (二)人民立场: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

  人是有意识和目的的存在物,所以人所做的一切都有目的性和价值取向。人民性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立场和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那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说话、为人民做事,一切以人民的需要为想问题、做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性质和使命决定了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坚定地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优势,也是能够得到人民信赖、拥护和支持,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永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当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立场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处处都体现着人民立场,比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这些论述都深深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和价值取向。

  (三)人民主体: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和核心要求。什么是人民当家作主?就是要实现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和主人翁地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决不能依据地位、财富、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发展,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他还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以上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重要内容。

  (四)人民幸福: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党的奋斗目标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要着力解决这一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要实现的人民幸福是全体人民的幸福,因此,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要自觉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大力弘扬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理念,鼓励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守法经营,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将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按照“脱真贫、真脱贫”的要求推进脱贫攻坚战,以坚持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为引领,逐步实现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五)人民力量:一切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我们党都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的支持就没有我们的胜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新时代,人民始终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取得各项事业的成功,依靠的依然是人民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紧紧依靠人民,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依靠人民,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贯彻群众路线,紧密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发挥的作用,向人民学习,吸取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六)人民检验:人民是阅卷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不仅体现在我们党的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而且表现在我们党的各项工作最后的结果也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来检验。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就是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让群众真满意而不是“被满意”,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体现群众意愿,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他提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提出“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改革的目的和宗旨就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用此来审视、判断、处理改革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

  以上几个方面,包括感情上的人民情怀、政治立场上的人民立场、国家主体上的人民主体、奋斗目标上的为人民幸福、依靠力量上的人民力量、实践的结果由人民检验,都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根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人民性的特征,是有客观依据的:第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第二,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鲜明的品质。下面,我就把这两点再简单梳理一下。

  (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从阶级属性的角度讲,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它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全人类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相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的这种利益立场,决定着共产党必然不同于人类社会的其他一切政党。共产党与资产阶级政党有着本质的区别,资产阶级政党代表着资产阶级利益,而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对于共产党而言,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其始终不变的伟大历史使命和矢志不渝的坚定信仰。

  中国共产党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建立的,它必然具有以上的特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追求。因此,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核心特质和根本特征,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优势。党的十九大修订的党章规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性是我们党从成立至今始终坚持的核心特质,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人民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历史。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中充分体会到。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本位,从全国大局出发,坚持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调动各阶级阶层的积极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站了起来,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建设强大的国家成为人民最迫切需要,领导中国人民努力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努力让人民富裕起来成为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进行改革开放的一个动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各项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不断深化改革,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迈进,党始终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率领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从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伟大成就,也在于他从根本上代表人民利益,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二)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鲜明的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他把马克思主义概括为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其中,人民性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提出来的。那么,作为马克思主义继承与发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然也具备这一特征,因为二者是一脉相承的。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之路,创立指导人民解放的科学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论著中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一科学体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阐明了人类解放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人类历史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第一次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相反,历史唯心主义则主张英雄史观,夸大英雄、帝王将相的作用,认为少数天才人物的意志决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露了英雄史观的唯心主义本质,将唯心史观长期统治社会历史领域的状况颠倒过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解放之路,并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推动了理论的飞跃,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伟大飞跃,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特征,具有人民性的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其中就有三次是专题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这些论述,都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特质。

  三、正确认识新时代人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对人民概念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在实践中如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如何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

  (一)人民概念的演变

  什么是人民?这个词好像是不证自明的,好像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有人说,人民是大多数人,是老百姓,是人民群众,是穷人,是受压迫者,等等。但实际上,这些理解都不是很准确。

  人民一词古今中外已有。在我国古代,“人”与“民”是分开使用的。“人”与“民”的含义是不同的。《说文解字》指出,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礼记·礼运》里说,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意思是:“人”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是指人这个生物体,是一个有思想、有文化、受过教育、社会化了的个体,是万物中最为杰出的存在,是万物之灵。那么“民”字呢?“民”字是“尸”和“氏”结合起来的,其意思就是“本地常住人口”或者“土著”。“民”字相对于君而言,“民”在古代主要指社会最底层的人,比如我们常说的众人、庶民、黎民百姓等。总体来说,古代的“人”与“民”是两个概念,是有对立关系的。人为官吏,民为众庶,“民”所对应的是国家和君主,主要指社会最底层的百姓、普通百姓,是为统治者“人”来服务的。当然,中国古代也有“民贵君轻”的思想,如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实际上,在我国古代社会,在统治者眼中,民就是臣民,甚至有刁民的含义。

  在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使用过人民概念,但他们所指的和我国古代所指的含义有很大不同,他们所指的是奴隶主和自由民,不包括奴隶。近代以后,人民的概念在西方被广泛地使用,但往往与公民、国民等词混用,泛指社会的一切成员。这与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民的概念有很大区别。

  (二)马克思主义语境下人民概念的科学内涵

  怎样正确理解人民的概念?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进行正确分析。人民的概念,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很多学科都使用,如政治学、法学等,其含义比较复杂。目前,在中国语境下使用的人民概念,主要是指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初心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等等。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有两个规定性:一是数量上的,要有一定数量的人;二是质量上的,也就是说多数人的活动,一定是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起推动作用、具有促进作用的进步的社会力量。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那末,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1949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原则,以及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概念的经典论述,我们可以给人民下一个定义:人民,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社会人口中占大多数、顺应历史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总和。实际上,这短短的一句话却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我从四个方面简单阐述一下。

  其一,阶级性。阶级性是人民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分析人民概念的前提和基础。现在有一种倾向是淡化阶级性,主张全民人民,这一观点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从上面我们讲的人民的定义中可以看出,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是主题词,前面的都是它的定语。那么,什么是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阶级的定义,实际上阐明了阶级是怎样划分的。阶级划分的标准实际上是经济标准,也就是要看它在社会生产体系中或者在生产关系中对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是什么样的,在社会劳动组织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样的,以及最后分配已取得的劳动成果是什么样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坚持生产关系是社会基础观点的表现。

  社会上客观存在着不同阶级,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也构成了人民的一个基础性内容,构成了人民的基本成分。人民是以阶级为基础存在的,这是一个前提。所以,那种否定人民的阶级属性的,也就否定了人民。特朗普在竞选时也说要为美国人民服务,但是他讲的与我们说的人民是不一样的,是有根本区别的。这在于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的制度是不同的。特朗普说的为美国人民服务,实质是为有钱人、资产阶级尤其是垄断资产阶级服务。在任何社会,人民都不是社会的全体成员,因此,全民人民是不可能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相互对立的阶级可能会结成暂时的联盟,也就是统一战线,但是这个联盟不是铁板一块。一旦革命胜利后,这个联盟就会破灭。也就是说,本来对立的阶级矛盾就会显露出来。因为这个联盟内部本身就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只不过是被暂时掩盖了,并不是不存在。

  总之,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剥削阶级可以成为人民群众的组成部分,但在任何历史条件下,劳动人民永远是构成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剥削阶级社会中,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群众是人民的主体部分或基本成分;在消灭剥削阶级之后,比如在我国已经建立公有制的条件下,在生产资料是全体人民占有的情况下,剥削阶级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不存在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是指除了极少数犯罪分子之外的全体社会成员。因此,人民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其二,群体性。这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人民,不是指少数人,更不是指个人,英雄、伟人、领导者等尽管他们的作用很大,但个人无法推动历史前进,其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人民群众才能发挥出来。当然,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列宁曾经说过,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能推举出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好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这实际上就是强调杰出人物,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中那些领袖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正确理解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关系,不能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比如有人认为,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都是对领导干部而言的,普通人不存在这个问题。这个理解也是不正确的。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式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同志在很多地方都提到过为人民服务。但是,最被大家熟知的是1944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同志的会上的讲演中提到的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张思德同志是一名普通的战士,但他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都能为人民服务,其他人也能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决定因素。领导人或者个人,只有站在人民中间,作为人民的一部分,才能起到一定作用,如果站在人民之外,或者站在人民之上,就不能参与人民的历史活动,不能起到作用,而是会脱离人民群众。我们讲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时,从执政党的角度来谈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给人一种印象就是英雄人物或执政党的政治精英与人民是有区别的,人民不包含历史人物、英雄人物等,这实际上都是不正确的。在我们的社会,人民当家作主,是国家的主人,我们的领导干部也是人民中的一员,是人民公仆,每个人都要为人民服务,你要为人民服务,他也要为人民服务。

本文来源:http://www.feic31.com/qiyewenhua/101346.html

为您推荐

2023年青年员工思想汇报范文四篇

思想报告,也叫思想汇报,是党员或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与党组织保持经常联系、沟通,求得帮助指导的一种方式,有书面和口头两种形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3年青年员工思想汇报范文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2-15 16:09:13   2023年青年员工思想汇报怎么写   2023年青年员工思想汇报范文  

员工思想动态分析报告范文汇总三篇

员工,是指企事业单位中各种用工形式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以及代训工和实习生。现代企事业单位的员工跟以往比较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素质相对比较高,知识性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员工思想动态分析报告范文汇总三篇,欢迎品鉴!

2023-12-03 13:50:29   员工思想动态分析报告2023   党员员工思想动态分析报告  

3月员工思想汇报范文(通用14篇)

自递交入党申请书开始每三个月写一次思想汇报,如果你是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就写你要求进步的思想活动和事情;如果你是党员,就写最近党小组活动时学习的党的文件的体会,一定要联系工作实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3月员工思想汇报范文(通用1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11-13 19:59:42  

员工思想分析【汇编十一篇】

思想是汉语词汇,拼音是sīxiǎng,本义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或形成的观点及观念体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员工思想分析【汇编十一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10-23 01:15:29  

员工思想汇报范文五篇

思想汇报是党员向党组织汇报自己对党的文件学习体会的书面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员工思想汇报范文五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3-10-23 01:15:07   员工收摊子思想汇报怎么写   员工收摊子思想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