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庆祝建国70周年主题征文精选四篇|建国70年描写家庭变化作文

更新时间:2020-12-13 来源:主题班会 点击:

【www.feic31.com--主题班会】

  建国70周年,我们看到祖国的迅速发展,我们看到祖国的可喜变化,感受到属于中国带给我们的力量,我们对祖国的爱一直都停留在内心深处。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2019庆祝建国70周年主题征文精选,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19庆祝建国70周年主题征文精选四篇

  《中国》

  作者:渭溪九校 刘淑芳

  中国似一条路,她蜿蜒曲折,

  路上有过汗水、眼泪与血液,

  汗水如今化作溪流,

  流走了多少的辛酸,

  眼泪如今化作绿叶,

  带来了多少的甘露,

  血液如今化作鲜花,

  为中国染遍色彩!

  中国似一本书,她深厚渊博,

  书中有过煎熬、痛苦和伤痕,

  一步步走向昌盛,

  痛苦已燃化为求富,

  煎熬已燃化为自强,

  一天天迈入繁荣,

  伤痕已燃化为力量,

  一代代拥有和平。

  中国是母亲,她宽厚仁慈,

  心中充满温柔、坚韧和豁达,

  温柔使中国善良,

  坚韧使中国进步,

  豁达使中国扬名四方。

  七十载,披荆斩棘

  作者:大石桥市高级中学2018级24班 黄婉婷

  70年前,你诞生了。一个新的国家出现在了世界东方,那就是你,我伟大的祖国!你拥有着世界第三大的国土,但,你仍然是个弱国,依旧是贫穷落后的弱国。你不甘心,你想变强,想被别人看得起,于是……

  70年后,也就是今天,你长大了, 你不再是那个积贫积弱的小国了。一路披荆斩棘的你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你综合国力的增强令国人赞许,更令世人瞩目。

  70年的披荆斩棘,70年的昂扬奋进,这70年里,你经历了太多太多……但,这70年里,你遭遇的种种不为人知的苦难终于化作了累累硕果。从两弹一星到北斗导航,从港澳回归到加入世贸,从中国桥到中国网……这些,可能都是70年前的你未曾想过的。然而,我们做到了,那些你引以为傲的中华儿女做到了!我们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天眼;我们建成了拥有着多项技术专利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我们夺得了通讯领域的王冠——5G技术;我们更发射了技术领先世界的卫星——墨子号……我们,正用勤劳的双手,用坚实的臂膀,撑起了祖国的一片天!

  70年的风雨兼程,70年的众志成城。70年,无数中华儿女都在为着同一个伟大的梦想而奋斗、拼搏,那就是中国梦!如今,你用你日新月异的发展,用你翻天覆地的变化告诉了我们,我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为了你,无数的英雄战士被埋葬在了华夏大地,为了你,我们不惜一切,哪怕是生命……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70年了,你变了很多,但未曾改变的是你的初心和梦想。70年里,你一直在这条通往富强的路上艰难跋涉,沿途固然风光无限,但同时,也处处满布荆棘,但你不惧,你始终在这条坎坷不平的路上昂首阔步,不曾回头,也未曾歇息。

  花开花落,时光荏苒。70年的时间转瞬即逝,你已不再是那庞大却又卑微的弱国,你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了自己!70年前,你在山脚下仰望着那些蓬勃发展、傲气冲天的西方大国,而70年后,你不必再仰视他们,你已然追上了他们的步伐。但愿再过70年,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与坚持下,你会重返世界之巅,雄姿英发,俯视一切,让全世界都为你鼓掌!

  昨夜风雨兼程,明日砥砺前行

  作者:2017级影视戏剧学院 王茜

  对于常人而言,七十年很长,意味着一生的长度。

  对于历史而言,七十年很短,仅是长河中的一瞬。

  对于国家而言,七十年代表着改变,代表着由贫穷变为富强,代表着由落后变为领先,更代表着由新生到茁壮。

  ——题记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聚集天安门广场的三十万军民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和庆祝游行。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但顽强不屈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始走上了伟大、壮阔的富国之路。

  上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苏联撤走专家,中国经济建设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验。然而,我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到,没有被国际和国内的敌对势力所压服,依然挺起腰干,挖掘资源,硬是凭着自己的创业精神,让卫星上天,让原子弹爆炸,让《东方红》的歌声第一次响彻在天宇,让西部沙漠第一次腾起蘑菇云……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整个时代的主题。家庭联产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13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穿衣服主要靠购买布料自行加工。而由于供应紧张,买布还得用布票,每人每户都有严格的限量。人们的着装风格也很单一,颜色是沉闷的黑、绿、蓝,面料是一水的棉布。当时流行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说法。而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布票逐渐被取消,添新衣也从自己加工变为购买成衣。

  到如今,各种品牌和风格的衣服琳琅满目,线上线下大小服装卖场随处可见。衣服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御寒保暖,舒适、个性和时尚才是人们的普遍要求。

  改革开放之前,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粮食供应紧张,同样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直到90年代初,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才逐渐消亡。

  而今天,分门别类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如今的祖国已取得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迅猛发展:仰望蓝天,“神州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旷世神奇。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一个个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已经成为中国的新名片。这一系列成就,证明中国不仅可以跟上世界的步伐,而且可以引领世界的潮流。

  这7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人民及海内外华人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历史性跨越世人瞩目。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华儿女正式踏上了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伟大征程。从1949年到2019年,弹指之间,新中国迎来它的第70个年头。中国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发展成如今第二大经济强国。70年前,中国百废待兴,70年后,百业昌盛。

  五千年漫漫征程,七十年血雨腥风。2019我国即将迎来建国七十周年华诞,回望这七十年,从建立新中国,到文化大革命,从改革开放,到追逐中国梦,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制定一个个新目标,引领着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

  建国70年描写家庭变化作文

  七十年前,一声平地惊雷惊醒了沉睡百年的东方睡狮。七十年砥砺前行,我们的祖国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站在建国七十周年的时代当口,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建国七十年间,生产力极速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衣

  新中国成立之时,是人们衣着观念新旧交替的时期,在服饰上,人们还保留着民国色彩与革命色彩,且农村与城市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城市里,从民国时期开始流行的旗袍与中山装,都是中西合璧的产物;而中山装象征着孙中山的革命信仰与三民主义,具有浓厚的国民革命色彩。在农村,由于物质资源的极度匮乏,衣服的布料大多是粗棉布与麻布,颜色也较为单调。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衣着服饰的政治意义有所加强,旗袍西装等成为了资产阶级腐朽生活的代名词,而中山装与列宁装则成了服饰的主流。

  50年代,人们普遍信奉“劳动最光荣”的信条,工装裤因此兴起,朴素自然成为了受大众所普遍欢迎的服饰风格。

  60年代,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这段时期,是新中国发展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棉花大幅度减产,国家实行票证制度,服装、棉布等都要凭票供应,衣服的款式和色彩都变得越来越单调,一切都要以耐用为主。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在衣着服饰上的主流风气还是艰苦朴素,当时,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绿军装成了当时人们在服饰上的追求。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为我国的服装市场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人们的衣着服饰更加追逐时尚和个性,服装的颜色、款式、面料、质地都变得丰富。

  到了如今,人们更是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服装款式与花色,在重视质量的基础上,开始有了一些个性化的服装需求,服装也开始有了各式各样的搭配风格。在不同的场合,还会有不同的服装类型。

  服装变化的背后,是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服装的变化也昭示着七十年来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与改善。

  食

  “治大国,若烹小鲜”,小小的饮食中蕴含有大智慧,也反应着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与文化特征;饮食文化的变化则可以反应出社会历史的兴衰更替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建国之初,由于曾经处于长期的战争状态,人民流离失所,食不果腹。食品多以粗茶淡饭为主,此时人们在饮食方面的追求仅仅是满足温饱问题即可。

  50年代时,三大改造后,由于成立互助组与合作社,农业生产秩序逐渐恢复正常,农产品产量提高,饮食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食品总体上来说还是种类匮乏单调,不能满足人们的营养需求,国家用粮票来解决食品分配问题,之后蔬菜、食用油、肉、蛋、禽、糖果、糕点等都实行了凭票供应的制度,归根结底,票证制度的盛行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资供应困难,而票证可以有效的限制人们的购买力,在当时的那个环境下,起到了物质合理配置的作用。

  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粮食、蔬菜大规模减产,人们被迫只得以树皮、野菜为食,普遍面黄肌瘦,营养不良。

  改革开放后,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了生产力,刺激了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们的温饱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配置粮食资源的方式由计划走向了市场,粮票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九十年代,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走向完善,蔬菜、肉类、水果等食品也开始由市场通过供求关系进行调控与配置,同时交通条件的改善与运输成本的削减也使得各地的食品开始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流通,食品的种类开始丰富,品质开始提高,对外开放则使得国外的各式各样的美食也开始走进国门,人们的营养问题得到了解决。此时,人们在饮食上的追求开始由“吃得饱”转变为“吃的好”,人们对于食品问题的关注开始转向种类、营养与口味。

  进入了新世纪以后,食品市场更加繁荣,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食品市场也不断细分:出现了母婴食品、休闲食品、绿色食品等各式各样的分类。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此时,人们对食品的追求又由“吃得好”变为了“吃的健康”,在经历过“瘦肉精”、“三聚氰胺”、“苏丹红”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以后,国人的科学卫生观念有了极大的进步,人们开始讲究要多吃蔬菜水果,之前因粮食短缺而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也开始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食品的变化反应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反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繁荣,是新中国七十年发展重要的历史见证。

  住

  上世纪50年代的住宅,用一句话可以形容:只要能够遮风避雨,就满足了居住的条件。无论是摇摇欲坠的草屋亦或是红砖砌成的小平房,都只能用简陋二字形容,室内就更无美感可言。50年代出现了房荒,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战火毁了不计其数的城市私有住宅,也使处于战争年代中的人们很少有投资盖房的意愿。

  60年代,中国人民经历了生活的苦难——饥饿,生活必需品的极度匮乏,这个年代典型的是小土房,面积特别小,每户人家也就是二十几个平米,两家人共用一个厨房。一进门就是一铺火坑,坑上铺着一领芦苇席子,几床破被褥。

  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初期,是中国人口增长最为蓬勃的时期,人口与住房的矛盾日益加大,住房大多是分配的。筒子楼,便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住房样式。“筒子楼”往往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因为长长的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因此而得名。它当时也被称作“福利房”,一般是国有或集体企业事业单位为解决职工住房而建造的住宅建筑,有不少筒子楼是用废弃的办公室或厂房改造而成

  上世纪80年代初,城市出现了新建的楼房居民小区,每家每户开始设置厕所、卫生间、客厅,“筒子楼”逐渐被单元楼取代,单元楼是自成体系的独立房子,设施相对完备,居住条件上升了一个大台阶。住户除了出入自己的单元,无需和别人共用空间,对于住户的隐私保护的较好。但也有人称这种户型不鼓励邻里交往,因而促进了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的冷漠。

  80年代中期,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立,这意味着“新住房时代”正式开始。我国的住房政策出现了分水岭。一方面“福利房”仍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原先分配的“福利房”以及各式各样的自建公房折价转卖给了使用者。90年代的商品房,加大了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的面积,较高档次住宅还有餐厅、书房、储藏室,卧室以外的居住空间大大扩展。那时的住房已与现在的住宅比较接近,只是楼层往往不高,一般也没有电梯,装修费用比现在要便宜不少。

  90年代,福利性住房退出历史的舞台,商品房设计的变革,成功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居住空间得到细分,卧室开始更加强调私密性,独立门厅、客厅的出现改变了进门就见床的尴尬格局。榉木打制的木门,门套,墙裙等设计大肆盛行。

  进入到21世纪,随着商品房的不断发展,中国房地产产业的不断完善,人们在居住的选择越来越多,高层住宅区、复式楼、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在追求房屋宽敞的同时,还在追求着美观舒适、节能、防风抗震、环保等,住得舒服,住得开心。

  行

  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居民的交通很不方便。当时全国的道路建设很不健全,城市与城市之间没有便利的交通要道,坑洼不平的土路仍在各交通要道中占很大比例。除了道路的不便外,交通工具的落后也是导致交通不便的重要原因。那时大城市的交通也很不方便。相比而言,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广大市民出行主要靠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

  1953年起,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交通运输建设。在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期间,国家投资向交通运输倾斜,改造和新建了一批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民用机场,提高了西部和边远地区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覆盖程度,疏浚了主要航道,新开辟了国际、国内水路和空中航线,扩大了邮政网络,增加了运输装备数量。

  “文化大革命”期间,交通运输发展一度受到严重干扰,但设施和装备规模、运输线路仍在增加,特别是针对沿海主要港口压船、压港、压货日趋严重的局面,加快了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在此期间,管道运输也得到了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交通运输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政府把交通运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放开交通运输市场、建立社会化融资机制方面进行开创性探索,积极扭转交通运输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

  步入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经济开始起飞,人民生活水平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这一时期公共汽车开始在全国普及,车型生产也开始全国有化,乘坐更舒适,车型更豪华、环保。80年代“自行车王国”开始显露雏形,也是我国公共交通的一大特点。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公路水运交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历史时期。10年间,公路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和车船运力的迅速发展,大大提升了公路、水路运输能力。

  1997年起铁路进行了连续六次大提速。公路和水运实施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和支持保障系统的“三主一支持”规划,制定了加快建设步伐的目标任务.民航机场建设费和基础设施建设基金、铁路建设基金、内河航运建设基金先后设立。为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公路建设投资进入“快车道”,高速公路建设大规模兴起。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加强西部地区铁路、公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进入了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新阶段。2013年,铁路实现政企分开,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改革基本落实到位。交通运输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政府部门,加快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四个交通”建设,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国家战略制定发展规划。

  70年来,中国交通运输总体上经历了从“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奋斗历程,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快速缩小,部分领域已经实现超越,一个走向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展现在世界面前。

本文来源:http://www.feic31.com/jiaoxueziyuan/91090.html

为您推荐

疫情防控主题班会活动方案锦集七篇

方案,一般是指进行工作的具体计划或对某一问题制定的规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疫情防控主题班会活动方案锦集七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01 01:00:34   疫情防控主题班会活动方案设计   疫情防控主题班会活动方案小学新浪博客  

关于疫情防控主题班会教案【五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疫情防控主题班会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3-30 11:06:16   疫情防控主题班会教案设计   疫情防控主题班会教案反思  

小学劳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精选5篇

主题班会是围绕一定主题而举行的班级成员会议。主题主要为:(1)学生共同关心、感兴趣的问题;(2)学生之间认识有分歧的问题;(3)集体中产生的较重大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劳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3-30 11:06:11   小学生劳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疫情防控》(锦集5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疫情防控》(锦集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3-30 11:06:01   开学第一课预防疫情主题班会教案   幼儿开学第一课疫情防控教案大班活动来源  

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班会记录精选3篇

记录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ìlù,指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通过一定的手段保留下来,并作为信息传递开去。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班会记录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3-30 11:05:53   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班会记录表   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班会记录三年级